他的生活vs我的生活
日新迅速的更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互联网的兴起自然构成了我们与老一辈之间的鸿沟。我们处于兴欣的第一代,享有了智能化的生活,思想理念也在这场生活变革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我的爷爷,一个出生于40年代小尾巴的普通人,成长在那时最好的年华,结束了没日没夜的战争,迎来了建国的新面貌。说他是一个农民吧有点委屈了他的才能,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个全能的装修匠。他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有些笨拙,每每看到他那双粗大的双手触碰屏幕的费劲,学习手机按键时的认真,我都会被逗笑想着他大概是最可爱的小老头了吧,他对事物认真乐观的态度也不仅于此,我看到更多的或许是他对于装修的执拗。
他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装修匠,可谓真的是全包。小到图纸手稿的设计,大到拆墙砌砖。他参与了小片的露台设计,因此周围一片的装潢一致的统一,邻居朋友都亲切地喊他陈老师,我想这一定是大家对他尊敬崇仰的最好体现。
陈老师年轻时只要不出外工,就会一天泡在书房改他那不知道多少次的手稿,手上被碳粉笔沾得黢黑,所以小的时候我特别抵触他的拥抱。一直到现在他仍保持了这个习惯,即使没有工程也会手痒忍不住画点什么。想想他也是有毅力,对比我因为处于网络的热潮中总是摆脱不了那么些的诱惑,闲暇没事也不会选择找点乐子而是将自己浸泡于手机的天堂,他不理解我手机有什么好玩的,我也不理解他图纸有什么好反复修改的。他喜欢坐在阴凉的树荫下约上三五好友下围棋谈笑历史,而我似乎更适应了“云社交”。
就是如此观念不一样的我们也在一次经历中互相磨合了。这还得从几年前我房间的装修谈起,原是请了装修队一体全包但在封顶阳台时出了问题,频频出现漏水问题,像陈老师这么追求完美的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于是辞了他们打算自己单干。看着原本的毛坯逐渐有了房间的样子,我从心底佩服他,但心里也有些落寞想着自己也参与些什么但好像什么都又插不上手。在漫长的“监工“中我等来了我能干的活——刮腻子,没亲自动工前我想这简直太简单了,只需要在刮个几下就可焕然一新,这种新奋劲一直持续到真正上手,我发现我刮出来的总坑坑洼洼,过程中也总是卡壳,心里顿时没了耐心。转眼看见一旁的陈老师,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内心的挫败感使我放下手上的刮板。只见他不紧不慢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刮腻子是门心细活不可焦躁。”
他的话让我反思了自己,自己一直都处于兴奋的状态,只认为是门好玩的差事并未好好对待,于是我静下心,专注于手头的事,手法还真是越发熟练,房间的漆色也有了雏形,逐渐地我找到了陈老师所追求的快乐,那是一种静心后获得成就感的快乐,这就是他的生活。
在那之后,我戒掉了过去有些依赖手机的毛病,在坚持的匠心与兴欣发展的网络中找到了平衡,我欣赏他的精益求精。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变革,在旧的思想与新的思想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文:记者部陈佳怡
图:小红书
正在加载中,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