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介绍

2024-12-07 14:23:01

东北秧歌介绍

东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清人杨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根据他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见闻写的《柳边纪略》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辑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夏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缴橙(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清朝康熙年间,流放到塞北的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锣、鼓、擦、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在东北,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的时候,扭秧歌的遍街都是,一对一对地比赛着谁扭得浪,高跷谁踩得好。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胶、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是关东特产,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一项喜庆活动。大秧歌在东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广衰的黑土地使它根深叶茂,并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文:外联部 王懿宸

图:百度


还能输入140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正在加载中,请稍等...正在加载中,请稍等...

返回顶部
主题管理
置顶
删除
加精华
修改
打气
屏蔽
转发
禁止回复
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