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有趣的环保竹纤维吸管模型搭建、智能传感器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绿色智能建筑的魅力,了解环保材料的神奇。”
近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专业部副主任、职教名师章晓兰走进距校一公里的上海中学国际部,为该部外籍学子带来一堂带着满满“竹元素”的《绿色智能建筑:环保材料的匠心设计》职普融通课,让外籍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埋下探索未来、追求创新的种子。
“竹纤维是可持续建筑的理想选择,它强度接近低碳钢的三分之一,抗拉强度优于许多合成纤维,固碳效率高,且3至5年就能成材,比传统建筑材料更环保。”课程开篇,章晓兰便以竹纤维材料为核心,结合力学性能与环保优势展开讲解。她还带领学子们梳理屋顶、横梁、立柱、楼板等8大建筑核心结构的作用与载荷传递逻辑,并以中华艺术宫为实例,分析其“斗冠”造型背后的梁柱结构设计,以及自遮阳、太阳能屋面等技术如何实现“节能降耗”,让抽象的建筑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理论讲解刚结束,实践环节便随即展开。“现在,我们要用这些竹纤维吸管,搭建自己的‘绿色小屋’!”章晓兰话音未落,学子们便迫不及待开始任务准备,逐一清点热熔胶枪、美工刀、剪刀等工具。在章老师指导下,大家使用工具加工竹纤维吸管模拟构建建筑关键结构,并搭建环保创意房屋模型。先用吸管房屋排列拼出平整的“楼板”,再将4根吸管粘成方形“立柱”立在四角,接着用5根吸管拼接成工字形柱搭建“横梁”架起支撑,最后用切割排列板折出“三角屋顶”。很快,原本普通的竹纤维吸管,在一双双巧手下逐渐变成了关键结构完整的建筑模型。
“注意立柱要垂直,不然房子会‘歪’哦!”实践过程中,章老师不断穿梭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公共大课堂,手把手教大家调整模型垂直度,提醒去除多余的热熔胶,耐心解答疑问。在她身边,不同国籍的学子们两两一组互相合作,不时与同桌的朋友、陪同的班主任分享着小组的制作进度与动手实践所带来的喜悦。

课程尾声,学子们捧着自己的“环保创意房屋”合影留念,脸上满是收获的笑容。章晓兰对她们说:“希望这堂课能让你们感受环保材料的魅力,了解建筑有哪些关键结构,更希望你们保持动手实践的热情。”
《绿色智能建筑:环保材料的匠心设计》是依托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在“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这一上海市优质专业建设的深厚积淀,结合前沿科技和环保理念打造的职普融通课,该课程助力中小学STEAM教育,同时为学子们建立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和相关职业的初步认知。未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将继续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服务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等工作,打造来校体验与送课上门联动的职业体验平台。